临江网
标题:
千古悲风五丈原 - 袁永君
[打印本页]
作者:
sam
时间:
2007-5-22 22:41
标题:
千古悲风五丈原 - 袁永君
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而且还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鞠躬报国的典范。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位贤与能浑然一体的偶像身上,也并非没有人生败笔可寻,比如他的连年北伐。
诸葛亮自27岁隆中决策走出卧龙岗,全面主持刘汉集团27年,其中在最后8年中,他工作的重心就是北伐曹魏,先后五度出兵,直至公元234年征战途中病逝五丈原。尽管《三国演义》对“六出祁山”不吝笔墨予以描绘、褒赞,但无情的事实告诉我们,诸葛亮的北伐行动一无所获,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其实,诸葛亮北伐注定是不能成功的。
主观方面,诸葛亮天才地设计了立足荆州、西图巴蜀的战略蓝图,蜀汉才能以最弱的力量,周旋于吴魏之间,鼎足之势方成。但诸葛亮仍不能算是一位成功的军事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诸葛亮并没有像曹操那样成功地指挥过官渡之战,为统一中原奠定坚实基础,也没有像周瑜那样指挥赤壁之战,一举促成了政治格局的确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更主要是表现在攻城掠地的局部战争上,他可以神机妙算玩弄对手于股掌之中,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需要政治家的大局观大智慧及纵横韬略,军事大对决的实质是政治大对决。从这个角度考察,诸葛亮似有目不视睫或顾此失彼之嫌。
客观方面,当时曹魏版图数倍于蜀国,兵多将广国力强大,政权也非常稳固,而蜀国在三国中最为弱小,地势封闭,又连年烽火人心思定,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医疗战争创伤,富国强民。如若穿过穷山恶水的蜀道,强行以弱小之师与精壮之旅正面作战,大获全胜的概率几乎为零。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诸葛亮力排众议一意孤行,“不伐中原死不休”呢?作为杰出的知识分子,又时时处在“旷世奇才”的赞誉声中,于是把名垂青史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甚至为此付出多大代价也在所不惜。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如此,诸葛亮也难以免俗,一统江山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使得他未能做出正确选择,屡败仍屡战;报恩思维对诸葛亮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受先帝托孤”死而后已,认为成功与否是一回事,做与未做又是一回事,因而数次贸然行动;过于自信及对后来的人没有信心,也促使诸葛亮主张趁自己还健在的时候早打大打,解决统一问题。其实一国兴一国亡,个人的去留又怎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诸葛亮北伐“后果很严重”:“蜀兵数出,国弱民疲”,“劳军扰民,内外交困”,“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本来疲弱的蜀国局势更危,诸葛亮死后不久,蜀汉也就灭亡了。纵有经天纬地才,无奈一切东流水,这可能是做人最大的痛... ...
欢迎光临 临江网 (http://bbs.linjia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