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8 小时
- 经验
- 3788
- 性别
- 女
- 最后登录
- 2012-11-13
- 精华
- 1
- 日志
- 1
- 相册
- 0
- UID
- 28
  
- 帖子
- 1491
- 积分
- 3808
- 注册时间
- 2007-4-28
|
谈论中国历史上之思想文化与学术变迁,汉晋之际虽然历时甚暂,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急剧变革的时代。如王国维先生在其名文《汉魏博士考》中考述了当时博士制度演变后所指出:“学术变迁之在上者,莫剧于三国之际,而自来无能质言之者,此可异也。”[1]汤用彤先生一再感叹:“汉魏之际,中华学术大变”[2];“汉魏之际,中国学术起甚大变化”[3]。今人王志平先生也有论云:“人们往往忽略了三国时期虽然历时极短,但却出现了两次于后世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史转捩。一为黄初(220—226)之际的古文取代今文的变迁;一为正始(240—248)年间玄学替代经学的努力。这在其他时期的学术史上还是不多见的。”[4]数十年来,通过几代学人的努力,王国维先生所指陈的“自来无质言之者”的局面已大有改观,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倍受重视,取得了不少学术业绩。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以上诸位所概括的三国时期学术文化风尚的特征、地位,就其整体而言,无疑是正确。不过,他们据以立论的主要是中原地区的学术资料,中土学风的变化固然体现了当时中国学术变化的大势,但在天下三分的政治格局下,学术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毕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细究三国学术文化的状况,人们不难发现各地域政权内学术文化的微妙变化与差异。因此,很有必要对孙吴、蜀汉统治区域内的学术文化进行较深入的考论,进而更准确地从整体上把握和认识当时学术文化变迁的大势。 一、孙吴统治者之文化素养及其文化政策
通观世界文明史,作为人类文化精髓的学术风尚,其特征及其变化总是与其时代与地域密切相关。就中国古代的情况而言,在社会动乱和分裂状态下,这一特征表现得尤其显著。究其原因,固然错综复杂,难以一概而论,但一般地说,最直接的因素则在于各时代、各地域统治者的思想文化政策,而他们制定相关政策则又莫不受制于其自身的文化素养。因此,要试图理清孙吴时期之学术文化,必先明了孙吴统治者之阶级出身、文化观念及其文化举措。 (一)孙氏之阶级出身及其文化素养 关于孙吴统治者之阶级出身,《三国志·吴书·孙坚传》载:“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少为县吏。”注引《吴书》又载: http://www.artx.cn/ 坚世仕吴,家于富春,葬于城东。冢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于天,曼延数里。众皆往观视。父老相谓曰:“是非凡气,孙氏其兴矣!”……坚生,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
陈寅恪先生也曾根据“坚世仕吴”的记载... ...
请您登陆会员后浏览完整内容。 由于有不良网站严重恶意盗用本站资源,所以今后本站所有文章均需要登陆会员之后才能浏览完整内容。 您的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