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网

 找回密码
 点这里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临江老照片

编辑推荐

查看: 21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大高考专家教您填报志愿

[复制链接]

17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四品

鑲黃旂滿洲督統

Rank: 7Rank: 7Rank: 7

帖子
169
积分
27504
注册时间
2005-11-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4-1 22:28: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人自1988年以来,参与北京大学招生工作已连续十六年,除西藏自治区外,跑遍了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每年数十场指导考生报志愿的招生咨询会和报告会上,考生家长们提的最多的一个问题便是“我的小孩能考xxx分,该报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说实话,这是一个令招生人员最哭笑不得、最头痛、最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我怎么知道您家小孩喜欢学什么?能学什么?适合学什么?如果点错了“鸳鸯谱”岂不被人痛恨终生。不过若换位思考,家长提出这一问题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就一个孩子,苦苦养育了十八年,该上大学了,孩子的前途、父母的期望、家庭的未来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寄托在上大学学本事上了。可大学全国有一千多所,专业二百多个,五花八门,着实令人眼花缭乱。究竟什么专业“好”、什么专业有发展;学什么专业好就业,容易出国,都不甚了解。况且,都是独生子女,又无前车之鉴。到下笔填报志愿之时,便无所适从了。真可谓是年年报,年年不知怎么报!?

考生、家长、中学老师人人都说志愿报的好、报的巧,孩子就能上个理想大学,终生受益,那末究竟应当如何报,才算报的好、报的巧呢?本人在以下的文字中,根据以往的经验,从“知己”和“知彼”两个方面,就如何填报志愿进行详细地分析,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参考。

一、知己

所谓知己,是指考生及其家长对考生本人各种信息的了解。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

第一,准确定位考生本人高中阶段在所在中学年级大排行以及所在中学教学水平在全省的排行。

中学教育规律性很强,一所中学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也是相对稳定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大的波动。所以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充分了解自己所在学校前几届各分数段毕业生被录取的情况,找到自己相对应的位置,选择相关的学校和专业。

北京、上海等十余省市,实行的是考前报志愿,这是最科学的填报志愿时间模式。考生填报志愿完全依靠实力,风险相对较小,所以准确定位是最重要的依据。以北京第四中学的考生报考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四中每年能考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生在150名左右,某考生在年级排行120名左右,该考生考上北大基本上是胜券在握。

对于如天津、陕西、新疆等实行考后估分报志愿省份的考生,准确定位同样重要,因为它是准确估分的最重要的依据。根据以往的经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估分相对校准,但略偏低,原因是这部分学生基本概念清楚,在估分时将可计可不计的分数的都扣除了,对这部分考生,应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大排行,避免高分低报志愿;学习成绩相对差的学生,由于基本概念不甚清楚,不能准确判断自己答题的正确与否,估分往往不准,偏高者居多,特别是那些老师讲的都明白,一考试分数就上不去的学生,估分更不准确,在填报志愿时更需要参照年级大排行,以免低分高报落榜。

目前还有如山东、河南、浙江、河北等数个省份填报志愿的时间放在阅卷完毕出分以后。这种报志愿的时间模式似乎能使考生有的放矢,但事实是很容易出现扎堆、冷热不均的现象,考生及其家长的压力更大。实践证明,这种填报的时间模式是最不科学的。地方招生办公室之所以选择这种模式,也是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做出无奈的选择。对于这些省份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也须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不过这里所说的定位不是前文所述的年级大排行,而是在全省的大排行。考生在收到的分数通知单上都有自己在本省的大排行名次。考生应根据这个数值来作为选择学校的重要指标。具体方法是,将欲填报的学校以往录取分数段以上所有院校在本省招生人数的总和再乘以150%,用所得出的数额来对照自己的排名,若自己的排名在其中,报考该校基本没有问题。还以报考北京大学为例说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某省计划招生总数200人,某考生的分数排名在全省的前280名,那末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该考生的北大梦基本能圆了。

在考后估分、出分报志愿的省份,历年的填报志愿前的咨询活动中,都会出现一种考生和家长自欺欺人的怪现象。考生及其家长同时在两家以上的高校登记排名,回过头来又反复交叉询问这些学校,自己的排名和被录取的可能性。考生和家长们如此做法目的不外乎是不想承担风险,把握百分之百,同时也给其他竞争者增加心理压力。但事实却是自己给自己下了一个荒谬的逻辑圈套。一个分数段内的数名考生同时在两所以上的高校登记排名,便给这些高校提供了水分很大的假信息。高校依此假信息反馈给考生及其家长的信息也必然是似乎真实,实为更假的信息。这个道理再简单清晰不过了。可许多考生、家长偏偏相信这种自己创造的假信息,最终“落难”的只能是考生自己。在北京、上海等考前报志愿的地区,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只不过是问题没有上述地区严重,即在正式填报志愿之前,地方招办常组织一次预报,根据预报情况,统计出本地区志愿填报分布情况,反馈给考生作参考。目的是防止扎堆、撞车。但有些中学、考生为了给他人之在心理压力、混淆视听、产生错觉,故意在预报的草表上填报自己非真实想报的志愿,导致其他一些上当,改变自己的志愿。究其原因,本人细细想来,答案还是考生及其家长缺乏自信,未能很好的掌握前文所述的准确定位原则。

在历年的招生咨询、录取过程中都能遇到为数相当的可观的考生、家长以及中学老师,拿着考生高考前一模、二模(即第一次、第二次模拟考试。有些省称之为“一诊、二诊”)的成绩作为报考的依据。这是一个可怕的误区。高考是高校选人,大学老师出考题。模拟考试则是中学老师凭借高考指南和以往的教学经验,猜大学老师的出考思路出模拟考试试题。虽然中学老师经验丰富,但与高校老师的思维模式还是有差异,而且在阅卷时还往往又加入了情感因素,于是模拟考试的成绩有可能失准。因此,模拟考试的成绩只能作为填报志愿的参考指标,千万不可作为填报志愿的主要依据。每年都有许多考生因为依据模拟考试成绩填报志愿,而造成终生遗憾。

第二,准确地认识考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

作为考生本人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自己适合学哪方面的学科就应报哪方面的专业或学科。如对于那些平时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擅长做数学物理难题的学生,应首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学科;而那些动手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稍差的学生,则应选择如机械、建筑、自动化、水利、热工等工科专业。文科学生也是如此,那些平时喜爱历史、哲学、文学,能够静下心来钻研的学生,应选择文学、历史学、哲学类的人文学科;而对那些社会活动能力较强,难以静下心来做学问的学生,可选择政治、经济、法律类的社会科学。家长、中学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本人的选择,不要盲目追风,更不应包办。在每年高校录取的新生中,都有一批学生入学后对所学的专业无兴趣,闹着转系转专业,其中大部分都是当初由家长或中学老师包办填报的专业。更有甚者,曾有一位考分名列全省前茅的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了某著名综合大学的物理系,报名表交上去后,其所在中学校长或出于某种私利或为了摆平衡,追到了地区招生办公室,强行将该考生的志愿改为某以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自动化系。该考生入学后长期情绪低落,学习无兴趣,多次提出退学申请。如此的结果,既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质量,又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该校长这一行为的性质是严重违法的侵权行为。在此,特别提请家长们和中学老师们,让孩子们走自己愿意走的路,只有爱一行,才能学好一行、干好一行,人尽其才,千万不要再好心办“坏事”了。

第三,去除加分因素,按实考分报志愿。

目前高考加分项目种类除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之外,各省还自行制定门类繁多的加分项目,具体的加分数额不等。地方招办在投档时一般都将加分计入总分投档。但高校在录取时一般都是按实考分排序、分专业。若高校按招生计划的120%提档,最终被退档的很可能是靠加分进档的考生。如某校只剩一个录取名额,而手中还有若干份档案,其中最高分的有两份,一份实考分600分,无加分。另一份实考分590分并有“三好学生”加10分,总分也是600分。在正常情况下,被退档的肯定是实考分590者。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有些中学在授予某些荣誉称号时所掌握的标准也不尽相同。除国家级数、理、化、生、信息竞赛获奖加分外,在短暂的录取工作时间内,高校招生人员很难甄别不同加分的内在价值。此外,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为了维护绝大多数考生的利益,特别是要保护高分考生的利益,也应尽可能减少加分因素的干扰,以服天下。所以,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去除加分因素,按实考分报,这样把握会更大。尤其是报考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二、知彼

知彼,是指考生及其家长应对有关大学及其专业各种信息的了解。前文已经提到,全国现有大学一千多所,本科专业两百多个。每一所大学又都设有若干院系、若干专业;都有自己的办学重点、办学特色;都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都有若干教学楼、宿舍楼和食堂。作为考生、家长以及中学老师,应积极主动地通过大学的网站、招生简章来获得有关信息。特别是应当认真研究招生简章,着重关注该大学及其有关院系的师资状况,即有多少教授、副教授,有无博士、硕士点。按照一般规律,一所大学教授越多,教学科研水平越高,竞争力越强。如果某大学的某个专业只有一名教授或副教授,可以肯定地说,这个专业不可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说,“大学者大师也,而非大楼也”。本人以为,家长送孩子上大学,所图的也应当是“拜名师”,学真本事。当然还要关注所开设的课程有那些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宿舍条件等其他一些信息。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从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来真正的实现知彼。

第一、正确区分高等院校的类别。

按照学科设置和办学特色,高等院校大致可分为:

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等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这些大学历史悠久、理工文医学科门类齐全、文理渗透,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培养了大量的杰出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这类大学的办学模式与牛津、耶鲁、哈佛等当代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接近。

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为代表的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这类大学多有着辉煌的历史,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全盘苏化”的背景下,急功近利、重工轻文,经过1952年院系调整,只保留了一些工科专业,原有的一些理科、文科、医科以及农科都分别独立或调至其他院校,使这些学校成为纯粹的工科院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这些院校虽然工科专业实力很强,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水平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但由于理科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对欠缺,导致综合实力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院校开始重新建设理科、文科等学科,逐渐趋向综合性大学。

以为各类工业、农林牧水产业、地矿、财经、政法、语言等行业培养专业人才为目的的,由专业学院发展演变而成的专业学院式的准综合大学。这类院校多是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的,为数众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长期以来,这类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为数相当可观的专家型技术人员。但是,由于这类院校是计划经济模式的产物,院校的行政隶属关系明确,条块分割严格,专业面窄,束缚了学校的发展。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类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办学思路普遍进行了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经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高等院校新一轮的整合、调整后,这类院校也开始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还有一类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师范类院校。这类院校也属综合类大学,其教学水平、科研实力往往超过同批次专业学院式的准综合大学,但由于挂个“师”字,考生和家长不愿问津。对此,本人深感遗憾。在此建议考生和家长们把眼光放的远一点,上个好学校,打实基础。况且,这类院校都陆续开设了非师资专业;学生毕业,用人单位选人标准已经不再只看学校、专业了,而是更注重个人的能力。

除上述各类院校外,还有一些如医学、艺术、体育、军事、警察等专业院校。这类院校专业性很强,培养目标明确。对考生而言,应以兴趣、或天赋、或特长使然,否则学起来会感到极其痛苦。

上述有关对我国高校的分类,实属本人的个人意见。分类方法可能不尽科学,甚至有可能有伤害了某些人士的感情。但本着对考生负责的态度,便于考生、家长、中学老师了解高校,根据以往经验,这种分类方法,是最为简便和直观的了。

  第二,正确区分专业类别,准确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

  全国高校本科专业有二百多个。按报考类别分理工类、文史类、外语类、体育类、艺术类、军事类。这种分类方法是为了编制考题而分的,不是从专业的内涵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对考生、家长以及中学老师产生了不小的误导。每年都有相当多的考生、家长和中学老师,在学生报志愿时,由于分不清理科、工科、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相关专业,进入了“理科成绩好就学理工科,文科成绩好理所当然学文科”的将报考类别当成专业类别的误区。前文已经详细阐述了“知己”和掌握学校分类的重要性。在此,将对专业的分类进行阐述,以免考生误报。

  理工类本专科专业分为理科、工科、生物、农科、医科五大类。

  理科是培养学生理论和方法的,大学期间所学的课程偏重基础理论。理科类的相关专业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分支学科。这些专业在名称上都带有“学”字。理科的学生所学的知识看似理论性很强,脱离应用。事实是恰恰相反,学生们在大学期间,打下了良好的理科基础,学到了好的思维方法,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工作轻而易举。这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极具创新和发展的竞争能力。取得科研成果的机会较其他学科多,意义重大。如北京大学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人王选教授,在大学学的是基础数学,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是计算机软件方面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世界领先。类似的范例举不胜举。

  工科是培养学生技术和工艺水平的操作性专业,是工程师的摇篮。它是理科与工程之间的桥梁,即将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工农业生产的纽带。工科的专业名称往往不带“学”字,而是多以“技术”、“工程”以及“科学”为后缀或直接以技术名称命名。如计算机技术、通讯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材料科学、机械、电机、电子、自动化、建筑工程、石油化工等等。工科的各种专业是为国家建设的需要所设,时限性较强。工科专业的学生在校所学的课程,基础理论相对薄弱,专业的技术性很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较为困难。故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角度来看,工科学生在校学习相对理科轻松,但终身学习所花费的精力可能要超过理科毕业生。因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一个递进过程,工科的上位学科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而所有的自然科学到顶都是数学。

  生物学、农科、医科是建立在形态学基础上的学科。这类专业的外延和内涵直观易懂无须赘述。

  文史类本专科专业分为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两大类。人文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产物的学科,即通常所说的文(文学、语言学)、史(历史学、考古学)、哲(哲学、逻辑学、美学、宗教学),历史学是出思想的、哲学史出方法的、文学是表述工具,相互之间融会贯通,但不能相互取代。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问题、社会秩序的学科,主要包括政治学、国际政治学、外交学、经济学、管理学、贸易学、金融学、保险学、社会学、人口学、犯罪学、法律学等学科。人文学科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和灵魂,社会科学发展到高层次的水平,又回到人文学科。

  第三,正确处理好学校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学校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是指某一具体高等院校校址所在地的省份、地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自然地理、气候、经济发展、生活条件等自然、人文状况差别很大。现在考生的父母都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饱受了各种政治运动、天灾人祸之苦,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远走他乡”,尤其是生活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都市的考生,更是难离“故土”。于是,地处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大连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报考人数众多,录取分数高,竞争激烈,即使是一些历史不长、教学科研水平欠佳的院校也是门庭若市。而地处“新西兰”(新疆、西安、兰州)、云贵川、东三省等西北、西南、东北“两北一南”地区的高校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甚至生源不足。在我国“两北一南”地区,集中了大批优秀的高等院校。像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一些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科研水平都排在全国高校前列的综合性大学,就是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好”,在很多省的录取线只有中等水平,甚至仅略高于当地的重点线。家长们不愿让子女到“外地”上学的原因,不外乎怕孩子受苦和毕业不能回到身边。这样的担心完全可以理解。但现实正相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西部的经济虽不很发达,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不比东部差多少。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除军事院校和少数委培生外,那种毕业分配指令性计划已成历史,只要毕业生本人愿意,都能回到生源地就业。

在此,本人真诚的建议考生、家长们,特别是那些长期生活在大都市,考试成绩中等以下的考生及其家长们,在报志愿时,如果只盯住大都市的高校,可选择的余地相当有限,若把目光应向西北、西南、东北扩展,便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与其“窝在故土”的一所一般院校,真不如上地处“两北一南”的一所名牌重点大学,竞争会小一些,同时能学到好的思维方法。这样对今后的就业、考研究生、出国深造等发展都有益处。

  第四,正确处理好选学校还是选专业的关系。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以来,在社会上一直流行一种观点,即考大学报志愿选学校不重要,关键一定要选个好专业,这样好就业。持这种观点的人中,尤以中学老师为甚。这是一个与时代脱节的错误观点。它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社会价值层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有改革开放支持的单一专家型人才转为基础理论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已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过去那种只强调专业对口了,而更注重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高等院校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在办学模式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因此,考生、家长在报志愿时应首选学校,次选专业。只有学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好学校,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好专业,才能学到好的方法。如果狭义的理解专业的重要性,把专业看的太重,只会给自己留下终生遗憾。本着知己知彼、分流报考的原则,有如下具体建议。

  学习成绩优秀,在省级重点中学年级排名前列的考生,应首选以理科、文科为主的名牌综合大学,在此前提下选择自己相对喜欢的专业。切忌以专业定学校。在以理科、文科为主的名牌综合大学里,即使对专业不满意,学生在入学后仍有很多转系、转专业、修二学位等二次选择的机会。如果是以专业定学校,这部分学生的某些能力就可能得不到发挥,特别是选择了操作性很强、专业面很窄的工科专业,当想跨学科学习或转系、转专业时,便会发现由于专业的限制,困难重重。

  学习成绩中等的考生,似乎可选择的学校数量多,专业也多为操作性很强的工科、社会科学有关专业,机会要多于学习成绩优秀的考生。但事实上是由于这部分考生为数众多,高攀不上去,低又不肯屈就,可选择的余地就变得很小了。对于这部分考生志愿选择,也应是首选学校、兼顾专业,特别是应选择前文所述的地理位置相对“不好”的名牌学校,这样可选择的余地会变得宽广、竞争会小些,也同时有益于今后的发展。

  对于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考生,选学校更为重要。特别是那些在考试成绩在当地一般本科或专科录取批次控制线上下晃荡的考生。应当承认,这部分学生无论是高考竞争还是今后的就业出路、社会竞争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性相对前两类学生要弱一些。所以,选择一所地理位置“不好”,所设专业又不“热”的学校,就很有可能被录取,甚至还能提高一个录取批次。因民众的观念问题,导致如农、林、牧、鱼、煤、铁、油、地、矿、师这十类院校普遍生源都不是很充足,常常是降分录取。每年都有专科分数段的考生第一志愿报考这十类学校本科专业,则顺利地被该校录取到相关的本科专业就读。虽说现代社会已是多元化,对人才的评价不能唯学历论,但绝对不能否认的是,学历仍是构筑个人社会发展的一块重要基石。

第五,了解专业内涵,正确处理好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的关系。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除须了解前文关于专业的分类外,还必须详细了解欲报考专业的实质性内涵??研究领域、开设课程、培养目标。切忌简单地从专业名称的字面上望文生义。现在有些大学为了在招生时能吸引考生,将一些不易吸引考生的传统专业的名称改成了很“前卫”、“动听”的名称,如在专业名称中加上了“国际”、“工程”、“技术”等诱人的字眼,吸引了大批考生报考。如某省曾有一位获物理竞赛一等奖的考生,看到某著名以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中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想象中这个专业应当是研究航天火箭推进器和燃料的,于是抱着从事航天事业的幻想,毫不犹豫的填报了这个专业,入学后才发现该专业就是过去的锅炉专业。虽然锅炉专业也是国家建设所必需的专业,但其本人对此专业的学习毫无兴趣、厌学,且由于该校是工科院校,专业面很窄,转系、转专业均不可能,为此后悔不已。

就高校自身而言,所设置的专业本无“冷”“热”之分。而专业的“冷”“热”是由社会的需求所决定的,更贴切的说,是考生和家长给抬起来的。这里所谓的社会需求分长期需求和短期需求。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长期需求的专业“可持续发展”性强,但这类专业不会出现短时异常的过“热”,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农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机械、自动化、化工等传统理科、工科、人文学科。而短期需求的专业多属操作性学科,时限性很强,如计算机、贸易、金融、管理、法律等等快速应用型专业。这些专业在短时间内社会需求量很大,可急速升温。但同时因这样的专业对社会环境的要求和高,受政策影响大,用人有很高的限制。持续“高热”的时间很短,可突然出现降温变“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国际金融”等经济类、管理类等学科的专业在短短的三四年内,由“炽热”迅速变得“冰冷”是最好的例证。再如,计算机专业虽已持续“热”了二十余年,但现在的“热”不是“热”在简单的编程、操作上,而是“热”在社会对高水平、高层次研究和开发人才的需求。要满足这样的需求,搞软件的必须学好数学,搞硬件的则必须精通物理学,而那些单纯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往往是无法满足这一社会需求的。再一次特别提醒考生和家长们,在报志愿时眼光应放的远一点,不要盲目追风。全日制正规大学须遵循教育规律,办学周期长,今年热的专业,四年后可能会找不到工作。应该看到,有些“冷”的专业,在短时间内不能“发大财”,但它的职业寿命长、风险相对较小,甚至可以终生“旱涝保丰收”。

  第六,走出只关注提档线的误区,详细了解欲报考高校以往三年来在当地实际录取的三个重要分数。

考生、家长以及中学老师在考察以往某高校录取情况时,往住只关注该校的提档线,即认为高校提取考生档案后,可因其他一些原因退了高分的考生,录取低分的考生,而忽视该校实际录取的最低分、平均分和最高分三个最重要的分数线。这种错误认识缘于民众对高校录取工作过程的不了解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这又是一个可怕的误区。实事求是地讲,高考招生工作是一项倍受社会关注、政策性极强的工作。绝大多数高校在录取时都能做到依照“分数相同看志愿,志愿相同看分数;分数是前提,志愿是依据的原则”按考分由高到低排序录取。否则无论是对考生的利益,还是对高校的声誉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无法向社会交代。由此可以看出,所谓提档线实际上是一条“虚线”。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应充分了解的“实线”应当是该高校三年来在当地录取的最低分,它意味着考生能否进入该校;平均分,意味着考生能在该高校中可选那些专业;最高分,意味着考生能否随心所欲选择专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平均分。即如果某考生的考分在该校录取平均分上下,那该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在不发生特别以外的情况下,可以说是百分之百。

第七,正确把握学校间、专业志愿间的梯度。准确锁定能录取二志愿考生的院校。

综合上文所述的知己知彼原则,考生及其家长应能筛选出一系列可报考的院校。随后,须对这些院校按录取批次和个人的愿望进行志愿排序。在每一个批次中,第一志愿院校最为重要。它应是充分体现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最为希望进入的院校。在确定第一志愿院校后,再确定第二志愿院校。第二志愿与第一志愿之间须由一个梯度差。这个梯度差不单是分数差,还包括院校的地理位置、专业设置、办学模式等因素。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就须准确锁定能招收第二志愿考生的院校。考生获取是否招收第二志愿的院校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与欲报考的院校联系咨询,须得到准确答复是否招收二志愿考生,是否存在减分投档分配专业等附加录取条件。二是通过对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办公室印发的历年高校在当地录取情况一书内容的分析研究获得。这本书中有这样几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某高校当年的招生计划数、一志愿报名人数、一志愿上线(录取批次控制分数线)人数、一志愿实际录取人数。如果该校的一志愿实际录取人数少于计划招生人数,且又完成了招生计划,说明该校录取二志愿考生。这样的院校即可作为第二志愿填报。第三志愿以后的院校的填报照此原则办理。

对每一个院校志愿内的专业志愿差无需过于关注。只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兴趣爱好以及该校所规定的专业排序规则、以往的录取情况进行排序即可。不必机械的按照分数的梯度差来排序。特别是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类名校,实际录取考生最高分与最低分之差很小,若机械的按分数梯度排序志愿,最后两三个志愿就无法填报了。况且,现在的录取工作都是借助于计算机进行,各校只要事先将本校的具体录取要求输入计算机,录取时计算机会自动按考生的志愿和学校的要求进行排序录取。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毛入学率不断提高,高考的竞争压力逐渐减轻,考生在报志愿问题上的个性特征逐渐显现。有些考生把上名牌大学作为唯一的选择。填报志愿时只填报一个志愿,考不上宁肯复读,也不屈就其他学校。这种精神令人钦佩,但做法值得商榷。根据以往的经验,除极少数确有很强实力的考生因一时失误,与理想中的名校失之交臂,经过一年的复读考分能大幅度提高外,大多数考生的考分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甚至是由于家庭、社会以及自身的心理压力,越复读考分越低。在此,建议这部分考生对自己的能力、学习状况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现实一点,能走(考上其他院校)尽量走,以免出现事倍功半的尴尬结局。

以上便是本人就有关考生、家长、中学老师在高考填报志愿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进行的分析研讨。相信只要能做到知己知彼,报志愿将不是一件难事,就能做到报的好、报的巧。

祝天下考生都能圆理想大学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里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