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钹声鼓声唢呐声声声悦耳 戏曲歌曲秧歌曲曲曲动听 李承训 散文: 《第一次走进吊打村》 孙杰 随父亲转业到临江已有三十余年了,我还一次没有去过临江附近的村镇。夏末初秋,我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十余名会员在主席陈喜红的率领下驱车驶向闹枝镇吊打村采风,老天有眼,虽然在我们出发时天还下着朦朦细雨,可不一会工夫,阳光就明亮了起来。 顺着车窗眺望两岸山野,郁郁葱葱,林木丛生,各种野花竟相开放,这一缕缕砖瓦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正是我想像的田园生活。当我还想继续陶醉这一路风景时,目的地到了。 走下车,首先欢迎我们的是花坛中两簇粉红色不知名的花卉,瑰丽多姿,被“串红”围绕着,姹紫嫣红,我深呼一口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倍感清爽。 吊打村村民杨贵堂、李玉芬夫妇是民艺协会的理事,我们一行走进了他们的家。一座整洁而宽敞的砖瓦房住着四口人,两个孩子现在外读高中,勤劳朴实的夫妇俩一共养了二百多头猪,每天还要烙上八十多斤的煎饼并种有十亩地,是一个小康之家。而最令我欣赏的是,他们夫妇不仅仅是生活充裕的普通农家,还有一个十里八村都知道的绝活,唱二人转。杨、李二人是一对二人转业余演员(经常参加地区、市、县的文艺演出)。在农忙闲暇之余,和乡亲们一起唱上几段,不仅消除了一天的疲劳,同时也能给他们带来生活的情趣,乐在其中,在吊打村一提他们俩,小能人也。 闲聊中,我知道了一些吊打村由贫穷走向小康的故事。这里的村民非常勤劳,以前他们男人都靠出远门包活打工过日子,几年下来,挣的钱不光不好要,就是要回的那一点点还不够塞牙缝的。可当他们村上的大煎饼被注册之后,远销省内外,甚至海外。那些常年在外的老爷们收入都不及在家烙煎饼的老婆,现在好了,有很多男人纷纷回来和爱人一起烙煎饼,杨、李夫妇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一天用六小时烙八十斤煎饼,能收入七十二元,剩余的时间还可以养猪,种地;尽管起早贪黑很辛苦,但这就是生活,是我们普普通通真实而朴实的生活。我非常钦佩他们夫妇,看到他们这样忙碌着、幸福着、快乐着,我忍不住第一次在淳朴的乡亲面前跳起了东北大秧歌。我们民艺协会的会员们吹起了唢呐,打起锣鼓,唱起了歌曲;虽然我们和乡亲们彼此都不熟悉,但大家庭的浓郁氛围时刻感染着我们。美好的新农村属于他们,幸福的生活,明媚的阳光同属于我们勤劳、善良的乡亲们。 当太阳渐渐落向西山,我们在吊打村的行程已接近尾声,那迷人的山水,朴实的村民实在让我们难割难舍。 我在感动中向吊打村挥手说: 再见!吊打村。 作者简介:孙杰 白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白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临江分会理事 随笔: 《方便主食的“盟主”》 ——吊打采风有感 李承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地加快,尤其在饮食方面较为突出。餐桌上的主食也由白逐渐转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粗粮。 去年,本人到北京探亲,惊讶地发现女主人端上来的主食竟是我们家乡临江吊打村生产的“村姑”牌大煎饼! 煎饼是东北餐桌上特有的主食之一,它粗粮细做,面薄味香,食用方便,易于保存;是老百姓平常生活中最为喜爱的,现在的乡村主要面食就是煎饼。 九月二日,白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临江分会一行十余人驱车来到吊打村采风,本人也随行到此。 协会飞天乐队的成员敲响了锣鼓,吹响了唢呐,一下子吸引了好多村民来观看,当大秧歌欢快的曲调奏响后,在舞蹈家全颖的带领下,村民们也加入了扭秧歌的队伍中。然而,我却惊奇地发现,加入扭秧歌的人群里,除了“村婆”就是小朋友,年轻的村姑寥寥无几。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村姑们正在忙着烙煎饼,鏊子一点火,几十斤煎饼沫子就需烙完,中途是不能停下来的;不然听到锣鼓响,早就跑出来跳上几圈了。 村姑忙,那么村夫也没来几个呀,啊!明白了,香甜的大煎饼有一半是他们烙的;他们的另一半还要从事种,养,加等各项家庭任务。我们协会理事杨贵堂夫妇的猪场生猪存栏二百多口,除了喂食、防疫、打扫猪舍,为母猪接生,终日忙个不停;闲暇时再唱上两段二人转,真是快活。因此,大煎饼源源不断地走上市场,村夫们却做了无名英雄。 不过好说,武打小说里的“武林盟主”,哪个手下没有几大护法,几大金刚?只要大煎饼生意红火,能荣登方便主食盟主的宝座,为家里带来大把大把的票子,两口子么,谁多干点活真的无所谓。 我们更期待着这里的大煎饼走向世界,真正成为“盟主”,垄断方便主食的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作者简介:李承训 白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白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临江分会理事 临江市校办产业处副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