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网

标题: 我眼中的三国战略观:孙吴 - 王冬青 [打印本页]

作者: sam    时间: 2007-5-13 21:56
标题: 我眼中的三国战略观:孙吴 - 王冬青
罗贯中和陈寿在各自的书中为读者刻画了形象性格迥然不同的周瑜、鲁肃。虽然陈寿笔下的周瑜、鲁肃显得真实可信,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脑海中的周瑜、鲁肃形象是直接来源于小说《三国演义》:周瑜英俊多智,但有器量狭小,嫉贤妒能,容易冲动;鲁肃恰恰相反,他忠厚老实,但时常又少智而无主张,成为周瑜形象的补充。其实,细心的读者应该发现,小说中周瑜、鲁肃的人物形象前后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而形成这一矛盾的转折点是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在书中第38回初次登场,在此之前周瑜、鲁肃虽然已经出现,但都被罗贯中浮光掠影般地一笔带过,没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他们的个性和特色是在赤壁之战开始后才充分展现出来的。罗贯中之所以这样处理,目的也很简单,因为只有诸葛亮才是他着力塑造的头号理想人物,周瑜、鲁肃的作用只是对诸葛亮进行映衬。但在诸葛亮出山之前,罗贯中仍用简练的笔法引出了周瑜、鲁肃的战略观。

建安五年,吴国的创始人孙策新亡,孙权继位,掌江东之事。刚刚登基的孙权问计周瑜,周瑜应曰:“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之后就向孙权推荐了鲁肃。孙权请来鲁肃后问策:“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馀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鲁肃的答复是:“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孙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谢。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这段充满戏剧化特色的描写只是部分吻合了历史的真实,但如果将其作为吴国创业时期的战略观,还是十分恰当的,它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首先是周瑜统揽天下英雄的人才观。周瑜在小说第十五回第一次出场时,就向孙策推荐了江东的俊杰张昭和张纮,之后又向孙权推荐了鲁肃。按照《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历史上的周瑜容貌出众,风姿卓越,展现了苏轼词中“羽扇纶巾”的风流雅儒。他为人宽厚大度,不计较个人恩怨,深得部下的拥戴和赞赏,包括象程普这样曾经反对过他的老将,在幡然悔悟后也说“与周公谨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周瑜待人虚怀若谷,礼让服人,这不仅是一种个人美德,更重要的是他作为孙权的最高军事将领,为了建立帝业,必须延揽各方豪杰,这是他内心所独具的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雄才大略的政治报复... ...

请您登陆会员后浏览完整内容。
由于有不良网站严重恶意盗用本站资源,所以今后本站所有文章均需要登陆会员之后才能浏览完整内容。
 您的回复




欢迎光临 临江网 (http://bbs.linjia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